在台灣,多數游泳教育仍沿用傳統的日式教學系統,其核心在於訓練比賽動作,追求更快的速度與更長的划水距離。這種「標準化」導向的訓練模式,讓孩子從接觸游泳開始,便進入大量重複操練的學習歷程—打水20趟、划手30趟…,為了效率與短期成果而犧牲了學習的樂趣與動機。原本是因為「玩水很好玩」而走進泳池的孩子,往往在課堂中感受到的是無趣與嚴厲,漸漸對水失去了熱情。 

作為父母,我們無法接受孩子在這樣的系統中學習;作為教育者,我們更無法接受這種學習經驗成為孩子與水的連結方式。也因此,「拉拉手」誕生了,從開玩笑地說「那樣抹煞興趣的教學方式根本是犯罪」,到認真打造一個能實踐快樂學習、自主探索的教育場域,我們以行動捍衛孩子學習的初衷。 

許多教育機構標榜「快樂學習」、「啟發探索」,但真正落實者並不多。對我們來說,關鍵在於重新思考「學游泳的目的」。若不是為了培養競賽選手,那麼,孩子是否更應該建立的是在水中掌控身體、在意外落水時保護自己的能力?這正是我們所堅持的「自救游泳」理念:不是游得快,而是游得自然、游得久、游得安心。 

2018年,我們接觸到荷蘭的游泳教育系統;
2024年,正式前往荷蘭接受培訓與審核。

荷蘭教練給我們最深的啟發是:「不要調整孩子的動作,那是你的動作,不是他的。」在那裡,教學的重心不是模仿標準動作,而是營造安全、循序漸進的學習環境,讓孩子有機會主動探索,學會屬於自己、最自然且有效的游泳方式。

荷蘭的游泳教育已發展出完整的證照體系—DiplomaA、B、C,分別對應不同的水域活動能力,也讓自救游泳的學習有了明確的里程碑。如今,荷蘭有超過九成國民取得DiplomaC證照,溺水死亡率更比制度建立前下降了二十倍。這是一個國家以教育制度守護孩子生命安全的典範。 

反觀台灣,雖有高密度的泳池設施及數十年來政府對防溺教育的推廣,但實際能自救的比例卻偏低。據調查,僅44%的台灣人自認會游泳,而真正能在深水中自救的更是少數。OECD調查也顯示,台灣0–14歲兒童的溺水死亡率,長年高居前段班。 

我們相信,每一位選擇成為游泳教練的人,心中都有對孩子與教育的熱忱。然而,若教學系統本身方向錯誤,再多熱情也無法成就真正有意義的學習。拉拉手的存在,就是為了讓「教育」重新回到孩子身上。 

 

我們提供的課程,從0歲到10歲,陪伴孩子經歷生命中三個關鍵階段: 

0-3歲|親子游泳

透過與父母共游,孩子建立對水的熟悉與喜愛,也在陪伴中建立親子之間最深的連結。 

3-5歲|幼兒游泳

孩子學習第一次獨立探索,父母學習「放手」;我們創造支持性的環境,培養孩子內在的安全感與勇氣。 

5-10歲|兒童游泳

從挑戰中累積信心與能力,孩子在實作中建立面對問題、解決問題的韌性,而家長也見證了他們的成長與轉變。 


我們始終相信,教育的本質不是強化技術,而是培養人格與能力。讓孩子在水中學會獨立、建立自信、懂得尊重自己的節奏與極限,這樣的學習,才是能影響一生的學習。
 

現今的父母比過去更重視「學習的意義」,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成長,也願意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步調。

拉拉手所做的,不只是改變游泳課,更是希望重新定義學習的本質。我們期許自己,成為孩子生命中最有價值的學習經驗之一。因為我們教的不只是游泳,而是面對生活與未來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