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什麼情況下
寶貝吃飯不用餵、不用一直說『好棒、再吃一口』,也不會吃一個半小時??
就只有 👉 吃他覺得好吃的東西的時候,自己早就乖乖坐好、一口接一口(你的寶貝也是這樣嗎?)
再問一個
大家覺得家長是希望孩子能主動自己吃,不讓自己餓著,甚至能體會享用美食的開心(幻想中)
還是希望有一個魔法,彈個手指就能把食物放進孩子的胃裡填飽它??
應該是前者吧(又不是在養鴨)
這些簡單的道理大家都知道,
但在孩子的教育這件事上,好像就蠻容易忘記的。
多數人期待孩子「學會」而且最好「快速」的學會,而不是「主動學、喜歡學」。
我們不可能餵孩子到長大、或是用彈指魔法一秒餵完,
一樣的道理,我們沒辦法永遠陪在孩子身邊催促他學習、也不能把想要他學會的東西硬塞給他。
更何況,
孩子這一生要學的東西,不像晚餐,就那些份量,越早吃完越早休息,
現代科技和知識迭代如此快速,唯一真正有價值、孩子需要擁有的一技之長
就是主動學習的能力
那要怎麼讓孩子擁有這個能力呢?
能力來自意願、意願來自動機
有句話說『教育唯一的目的是引發興趣』
就是這意思
怎麼做呢?
⭐️ 給孩子探索的機會由經驗累積的自信
孩子在接觸一個全新事物的時候,無論是有點小緊張還是有點小興奮,
他們內心期待的只有一件事 — 好玩
這就是他們最初的動機,如果不好玩,什麼是正確的、什麼是錯誤的,其實他們沒有很想知道。
因此我常跟老師們說『孩子是來玩的』,
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我們都不用教新東西,而是教新東西的時候一定要有好玩的成分,
不然就只會是我們一頭熱的給予、填鴨,卻把孩子原本對這件事物的學習動機,給慢慢地消耗掉了。
只重視學到什麼,而不在乎怎麼學的,孩子學習過程中的感受被忽略,
如果這樣的經驗多了,孩子日後再遇到一件新事物還會有多少意願想去嘗試?
具體怎麼做?以拉拉手游泳課程為例:
既然孩子原本的想法是「學游泳=來玩水」,
那我們就有責任,設計一套完整的教學系統,
讓孩子覺得從頭到尾都像在玩水,然後還是學會了。
「給孩子探索的機會」這是構成「好玩」很重要的材料,先不要管標不標準,
先讓孩子去試、老師用好玩的方式引導他們去試
(而且拉拉手先學自救再學四式,自救的重點是能力成果,不是標準動作)
如果不小心試出來了,他要忘記都很難,
就算失敗了、遇到挫折了,老師也會耐心安撫他、教導他,再持續給他機會,
陪著他、鼓勵他,逐步完成每一個小挑戰,直到成功。
漸漸地,孩子自然會得到「由經驗累積的自信」,再接觸到新的挑戰時,便會很有「意願」的主動嘗試。
孩子透過好的學習游泳的過程,留存好的學習經驗,對事物保有好奇心、對目標具有企圖心、對挫折擁有調適力,
這些是他們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,也是拉拉手在六年前創立的初衷。